哲学为基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为两翼

打造新文科交叉融合示范学院

廉故事丨董必武与六角钱

发布时间: 2023-02-27 17:52:10 已阅读:

1938年至1946年,董必武的人生历程都与重庆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董必武虽身居高位、工作繁重,但其始终克己奉公、严于律己,走到哪里就把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到哪里。他总是把自己比作“配角”“老牛”,“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八个字不仅是他平日里淡泊俭朴的生活写照,也是他一生勤廉为政的工作写真。

董必武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周恩来任书记,董必武、叶剑英等人为常委。因国民党反动派禁止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所以南方局秘密设在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

 

1939年初,南方局部分领导人在办事处驻地合影。自左至右:王炳南、董必武、叶剑英、钱之光、凯丰、吴克坚

1941年,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保证南方局的正常运转,组织决定由时任南方局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兼管办事处的财务及后勤工作。为了节约用度,董必武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

周恩来离开重庆后,董必武全面负责南方局工作

1941年底,为改善南方局领导人的生活状况,遵照党中央关于干部保健的有关决定,南方局决定给那些担当繁重工作的领导同志适当提高生活津贴。但拟订这个生活津贴费名单时,董必武和周恩来一道,主动要求不把自己列入其中,坚持自己的开支标准要和普通干部一样。

有一个月,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把报账的票据拿给董必武签字。董必武翻看发票后发现都是买菜、米、煤、车票之类的日常开销,便签字同意报销。然而在报账时,办事处的出纳却发现有六角钱的车票按规定是不能报销的。此事很快反馈到董必武那里,他又重新审核了一遍,确定那六角钱的车票确实不能报,便立即安排将那张车票取了出来。

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一楼救亡室

这件事情虽然只是一个小失误,董必武却因为此事十分自责,并主动提出要在机关大会上作检查。当晚,八路军办事处的救亡室里召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董必武在会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同志们在生活上这样勤俭节约,但我在审核发票的时候,却犯了一个错误,把不该报账的六角钱车票签了字报销。幸好被出纳同志及时发现,不然会造成公家的损失。这件事发生后,一些同志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小事,这关系到党的财务纪律问题。六角钱这件事情,起码说明我的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对办事处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所以我必须为此作深刻检讨……”事后,董必武还亲自写信,就此事向党中央作了认真的书面检讨。

1946年2月,(左起)吴玉章、陆定一、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王若飞、秦邦宪在重庆

时过近半个世纪后,当年与董必武共事的革命同志对此事仍记忆犹新。1985年10月邓颖超重返重庆,在会见抗战时期在红岩工作过的部分老同志时,南方局和办事处招待所所长杨继干来到邓颖超面前,邓颖超握着杨继干的手说:“老杨,当年我们在红岩村生活可是够艰苦的。”杨继干说:“是啊,那时我们的伙食费一个月只有三元法币,毛主席来重庆,看我们成天吃空心菜、胡豆,说我们的伙食比延安还差,伙食费才增加到五元六角。”说到这里,杨继干深情地回忆道:“当时每个月的开支账都由董老核查。有一次,有六角钱报不了账,董老在大会上作了检查,还给党中央写了检讨。解放后我去北京看董老时还提起这件事哩。”邓颖超忆及此事,也不无感慨地说:“这事我记得。那时为了六角钱董老都作检讨,现在有的人浪费国家资产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都不心疼呀!”

董必武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家属、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化或逾矩的行为。

他曾经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二是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三是不许接受礼物。每逢组织上安排新同志到他身边工作,他都会当面讲清楚这三条规矩。

董必武的亲属们看到他位高权重,一度向他提出过一些要求。有的希望他批给紧缺的物资,有的想利用他的关系从边疆调回内地工作,还有的想请他出面“说句话”介绍进北京的大学念书。董必武对亲属们一一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和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予以拒绝;对合理的要求,则劝告他们通过所在单位的正常途径申请解决。

自从孩子们上学后,董必武便要求家庭生活采取“实物供应”的方式,牙膏用得实在挤不出来才用新的,毛巾破得没法再用了再换上新毛巾,从来不给子女额外的钱买零食或其他消耗品,只给刚够来回乘公共汽车的路费。小儿子董良翮想买双自己喜欢的布鞋,在车费中三分五分地足足积蓄了两年才实现了这个愿望。

董必武与女儿董良翚、次子董良翮

1969年,董良翮高中毕业面临着就业问题。已83岁高龄的董必武,对小儿子的就业去向态度十分明确:“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还是下乡插队去!”于是,董良翮被安排到农村插队落户。临行前,董必武把自己的一条在战争中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送给小儿子,叮嘱他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

董必武一生都以“甘为民仆耻为官”和“新功未建惭高坐”为座右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党建功、为国立业、为民造福。1975年4月,董必武因病逝世。叶剑英在他的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的朴素作风,也将永远激励后人。


                 (来源:风正巴渝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