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基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为两翼

打造新文科交叉融合示范学院

听国治青年讲述“四史”故事 | 丰碑泸定,无畏长征

发布时间: 2021-06-04 14:42:56 已阅读:

听国治青年讲述“四史”故事

第三期

图片

大家好,我是唐一焱,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丰碑泸定,无畏长征》,

我将带你走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重温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





导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当时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胜利豪情写下此诗。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接下来由我来为大家讲述一下长征以及其中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长征简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两年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击溃了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红军牺牲了营级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图片

泸定桥旷览

图片

泸定桥景区



2.飞夺泸定桥


而在这24条河中,有一条就叫做大渡河,宽阔浩荡,水流湍急,当年红军战士为了它,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毛主席在诗词中提到的“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大渡”就是指这条河流,而所谓“铁索寒”,也正是当年由铁链搭建的泸定桥。大家在课文中所学到的《飞夺泸定桥》,也是基于当年长征途中的泸定桥战役。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当时,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到达西岸时,国民党军队撤去了泸定桥上的木板,据守在大渡河的另一侧,不断阻拦着红军战士的渡江。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不顾危险,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一步一步铺着残败的木板,不断向前,终于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这些突击队员只有几位被后人知晓姓名,其他更多的,则是无名英雄,但他们在当年泸定桥战役中所做出的英勇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崇敬。现在,许多居住在泸定县的居民仍时常在茶余饭后谈及他们,语气里满怀敬仰。


图片

修缮后的泸定桥

图片

泸定桥景区


现在泸定桥已经被修缮过很多次了,当地政府将其打造为了红色景区,以供后人参观与感悟。在桥头,有一座为了纪念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胜利而树立的纪念碑,上面写着 “一统山河”的字样,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险,无畏前行。


图片

飞夺泸定桥纪念广场



3.长征精神


“丰碑泸定,无畏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飞夺泸定桥,正是长征精神最鲜明的实践与体现之一。



4.调研心得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指出:“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不忘初心学‘四史’,国治青年红色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将自觉成为学“四史”的践行者,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自身理想奋斗中,充分彰显出国治青年的青春风采。


END